当前路径: 弘扬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> 正文

“总师之师”是怎样炼成的?

时间:2024-11-08       来源:中国航天科工

  航天精神今日谈:

  从环境优渥的大城市义无反顾投身三线基地,一扎根便是从青丝到白发,一锚定就是50个春秋冬夏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赵玉才携手航天半个世纪,留下的是智慧才华、汗水成绩,留下的是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。忠诚纯粹、忘我奉献,是这位“总师之师”的品格与担当。

  他衣着朴素、看似平凡,却深受大家尊敬,十院十部有百分之八十的总师都曾是他的学生。他就是十院十部自动控制领域专家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总师之师”的赵玉才。

  1965年,贵州遵义地区绥阳县一个名叫牛心山公社萝卜窝的地方热闹了起来。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齐聚这里,将自己的下半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牢牢绑定。赵玉才便是其中之一,一绑定就是50年。

  “远超常人的坚韧!”是学生们对他的一致评价。在他主持的一个重大项目一年多的时间里, 50岁的赵玉才每天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,有时竟长达14个小时。关键时刻,别人轮流倒班,他一直坚守现场,对试验每个结果作判断,不放过任何疏漏,一守便是三天两夜没出机房。一年多下来,他的视力从1.5一下子下降到了0.4

  赵玉才对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“锱铢必较”、绝不放过,但在培养年轻人方面,却从不吝啬、倾囊相授。翻看他编写的教学讲义《制导控制系统专业理论和设计》,九万多字,修改、补充了无数次。

  每当遇到科研任务中的“拦路虎”,他就带领年轻人,从“天马行空”的发散思维,到“海纳百川”的集思广益,再到“引导论证”的小心求证,循循善诱地带着大家从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走向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

  70多岁时,他仍以试验队员的身份奋战在科研一线,出现在戈壁大漠。

  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,与他共事过的青年科技人员迅速成长了起来,其中全国劳模、全国三八红旗手、全国先进工作者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竟多达10余人。

十部三线旧址鸟瞰图

海报/婕 文/贾振蓉